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我们将在这大背景下对农村的困境与破局进行阐述。
01、农产品生产缺乏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 农村电商的许多农产品因为外在环境的不同和农户的种植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产品质量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农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使得农产品线上销售时很难确定统一的售价标准。没有专业的质量评级,也较难与商家对接,销售渠道也就难以拓展,从而影响整个农村电商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电商的发货时效性要求快,也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对消费者的反馈也难以把握,备货也比较困难。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后备生产力不足,这些原因都导致了目前农产品难以形成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 解决方案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的产业发展思路,把农业生产布局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到最适合规模化发展的状态,扩大高效和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升种植产量。对于农产品的选择,首先要发展地方特色产品,制定产品标准,同时对产品进行资质认证,可以与京东、苏宁易购、阿里等各大电商平台合作,搭建自己的销售平台。政府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生产观念,转变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着重去发展名、优、特等农作物。 让农产品更加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 02、农村电商物流体系不完善 农村电商的很多生鲜农产品对物流技术、设备、时效性要求较高。对于瓜果蔬菜以及肉类等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产品损坏、变质的问题。特别是在跨地区运输以及反季节的运输销售过程中,需要借用冷链物流技术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健康。但是由于此类运输方式成本昂贵,我国的生鲜农产品用冷链物流流通率仅为30%。一旦生鲜农产品出现问题,将会给我国的生鲜农产品电商产业造成一定的威胁。 构建集生产、运输于销售的一体化冷链物流经营体系 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生鲜电商发展优惠政策,引领龙头企业参与电商产业发展,拓宽互联网平台的应用范围,通过搭建网络项目补贴制度,有效缩减网络建设成本。也要加强冷链物流体系科普,让商家意识到其重要性。还需要从政策方面加强对生鲜农产品电商与冷链物流体系的协调发展,扩大生鲜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体系的生产、运储等建设规模,搭建集制造、运储为一体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03、农村电商人才瓶颈有待突破 发展现状 电商振兴,关键在人。目前我国农村电商专业人才还普遍短缺,缺少既懂电商又懂农业农村的复合性人才。由于农村地区整体电商发展生态和生产生活环境与城市差距较大,农村电商人才难找、难留和成本过高等难题依然存在,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解决方案 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当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若没有现成的人才,那就必须得坚持本土化培养了。如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为农民提供更多有效的培训,或者对接或搭建各种网络教育培训平台,实施远程教学培训的新方式,实现资源的自由对接。 农村电商是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的新业态,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重大措施,可以为农产品的流通提供广阔空间。农村电商的进一步加快发展,可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农村电商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电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新载体,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