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自下而上式的农村电商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它发展的不同阶段,面对遇到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利用多样的技术手段,不同的互联网平台、众多交易主体和服务商,与广大农村千差万别的具体应用环境相结合,演化出异彩纷呈的农村电商实践。这是孕育农村电商各种模式的最深厚的现实土壤。
农村电商模式,是什么? 农村电商模式,应具有以下性质: 01条件性 它是农村电商发展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产物,脱离条件说模式是没有意义的; 02 针对性 它是人们针对农村电商实践中某些挑战和问题采取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做法; 03阶段性(或发展性) 条件变化,原有的挑战缓解、新问题出现,农村电商的做法会应变而变。这是人们之所以对农村电商某某模式有1.0、2.0等说法的原因; 04 实践性 一个模式不能仅仅是想法、规划,它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做法,未经实践检验仅靠想法设计出来的模式,往往是立不住的; 05创新性(或先发性) 它是在类似条件下为解决类似问题,率先实践、率先探索、率先总结而形成的、不同于此前及他人的做法; 06可复制性 通过对特定做法进行归纳和提炼形成的模式,对人们在类似条件下解决类似问题可带来启发和借鉴,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 农村电商模式,有哪些? 农村电商模式,是农村电商发展多样化实践的反映,是人们对其中某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实践做法的理论提炼与总结。 纵观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历程,确实先后出现过不少流传较广的模式。其中有一些在推动农村电商实践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在业内外产生很大影响;也有的却是昙花一现,便泯然众人。有的模式开始时知名度不是很高,但实践代表性比较强;也有的传播声量虽大,实践效果名不副实。当然,也有不少地方在农村电商发展中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探索,因缺乏必要的模式提炼或传播推广不足,未能让更多的人知晓,错过了可以发挥促进作用的最佳时机,这是非常可惜的损失。 人们对农村电商模式,显然是见仁见智的。在我看来,如果从对中国农村电商发展起到重大促进作用的角度看,较为典型的农村电商模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 农村电商发展模式 沙集模式为代表的淘宝村模式(从“十一五”开始延续到“十二五”):这类模式针对的问题,是电子商务能否适用于农村和农民。 赶街模式(从“十二五”初开始):它产生于市场自发力量尚未完全具备的浙西南山区,针对的是如何用电商解决农村工业品下行、特别是解决农特产品上行问题,以及政府在促进电商发展中如何作为的问题。 陇南模式为代表的电商扶贫模式:它产生于农村电商发展条件更差、难度更高的贫困地区,形成的时间是从2013年的“433战略”到2016年秋国务院扶贫办总结推广陇南模式,针对的问题是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的电商模式,能否落地中西部贫困农村,贫困地区如何通过规模化地发展电商解决农产品卖难,助力贫困农民脱贫增收。 武功模式:它产生于相对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和先发条件的西部农村(咸阳、从2013年开始),针对的问题是如何跳出本地资源的局限,抢占先机,布局和加快发展本地农村电商。 “南砀山北武乡”为代表的农村社交电商模式(2014年前后开始形成局部规模):它产生于传统平台电商红利期结束和多平台兴起的农村电商环境,针对的问题是农村电商流量成本增大,开网店容易、交易增收困难,制约农村电商创业和电商扶贫。 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模式(2014年试点,2015年后分批开展,并以2016年商务部两项标准出台为标志):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之下,它先后被用于一千多个“示范县”。该模式针对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快弥补贫困农村电商能力短板,助力电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农村电商模式,下一个是谁? 近年,农村电商领域又出现了一些新探索、新业态,为人们从中归纳提炼新模式提供了实践依据。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有: 1、农产品直播电商:此类“新电商”目前发展火热,全国遍地开花,且方兴未艾。 2、从田头到餐桌的O2O全供给链电商:其中,特别是电商平台在这个领域的探索。 3、规模化农产品的产业电商创新:近年农产品垂直电商、乃至单品产业电商有了新突破。 4、消费扶贫+农产品保供促销新做法:在“十三五”后期消费扶贫的条件下,一些贫困地区为方便本地农产品对接外部消费扶贫购买力,探索以已建成的农村电商体系为载体,组建本地化O2O的农产品供给平台。 5、农文旅电商新模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农业新业态正在各地农村蓬勃兴起,许多地方正积极探索将农文旅与电商结合起来,一些新媒体平台也在积极与地方开展合作。 此外,在农产品批发渠道数字化、农业龙头企业电商化转型及“龙头+农户”的组织化创新、电商助力农业农村品牌化等方面,近年也出现了一些好的案例有待总结提炼,成为农村电商新的典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