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蛏多生长于浅海中,以其皮薄肉多、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而受到大众的喜爱。说到食竹蛏,这种美食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但从口感上来说还是初夏前后的最好。在海滨的泥沙中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和春天的进食,到了初夏竹蛏肥嫩饱满,肉质也很有弹性。
竹蛏外形长如竹节,外壳薄而脆,肉嫩而鲜美,是一种海产双壳的软体动物,其外壳呈合抱状,整体看上去就像是竹筒,也像是两枚破裂的竹片,故得名“竹蛏”。在这几个品种的竹蛏中,较为出名的还要数大竹蛏,这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以及南海,目前已经被评为莱州地理标志产品。
竹蛏在我国是很出名的,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有“海里人参”之称,许多文人墨客也将其载于书中。其体表光滑,外壳是黄褐色的,有光泽。蛏肉白嫩且纤长,根据其体长可将其分为“毛蛏”和“竹蛏”两种。
如东地区的蛏菜在当地的地位很高,也颇具地方风味。在如东当地,以竹蛏为原料制作的名菜也有数种,如生炝、爆炒、煨食等,栟茶人喜欢吃竹蛏已有几百年历史,2020年栟茶竹蛏汤作为地方特色菜成功入选江苏省百道乡土地标菜名单。王二小是如东海鲜菜肴的领军人物,把淮扬菜和本地竹蛏相结合,做出的竹蛏汤鲜而不咸,温润鲜美,唇齿留香。王二小被誉为“栟茶煨蛏第一人”,曾在南京金陵饭店为很多人烹制此道菜肴,是整个如东鼎鼎有名的大厨。
这道佳肴的原料是蛏干,必须要使用如东当地滩涂所产的鲜竹蛏晒制而成,经过太阳曝晒之后的竹蛏肉变成了米黄色,在翻动它们的时候如果发出清脆的响声,标准的蛏干才算成功了。
在如东当地,流传一句俗话:“寻味如东,必说竹蛏。品尝竹蛏,必添乡愁”,也有“无蛏不成席”的说法,在中国各个地方,无论是婚宴还是家中的子女“金榜题名”,各种重要的事情都要办席子宴请亲朋好友,在如东各种重要的场合都要有竹蛏才算圆满。
据药书等记载,其壳有散结、消炎、通淋、止带功效,蛏肉则具有退热、明目、止渴、解酒毒以及妇女劳损下血和通乳等功能。蛏干是将鲜活生蛏去壳后,蛏肉经热煮后晒干而成。竹蛏除天然生长外还可进行人工增殖和养殖。养殖品种以大竹蛏和长竹蛏为主,养殖2年竹蛏体长可达8厘米左右,个体大者22厘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