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
当前位置: 项目建设 > 项目建设 >
返回
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如东县省级农业 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方案》的通知
作者 : 发布时间 : 2023-02-04 预览次数 :

各镇人民政府,各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县各委办局,县各直属单位:

《如东县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方案》已经十八届县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如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3日

如东县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落实江苏工作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要指示要求,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产业链建设为主线,以农牧循环为特色,构建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争当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排头兵”。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产业,紧紧抓牢水稻与生猪种养体量较大,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已成气候,“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全产业链发展框架初步构建,“猪—肥—粮”种养循环模式得到积极发展的优势,打造“猪—肥—粮”种养循环全产业链“六强六化”高质量发展特色样板,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带动促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与可持续增长,提供成功的经验与样板。

二、思路目标

着眼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到2025年,先行区农业创新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显著提升农业质量强、生态强、装备强、“数字”强、主体强、链条强的现代化,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机制有效运行。

产业结构优化融合: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在19.6亿斤以上;产业链条充分延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提升至1.5:1,主导产业加工转化率达到85%,“如东大米”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实现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营销品牌化,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到18.63亿元。

技术装备提档升级: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良种覆盖率提升至9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84.2%,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试验示范经费达到500万元,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提升至82%以上,大田智能化、精准化、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绿色发展示范引领: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节水灌溉面积比重提升至85%,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亩均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分别减少至0.39公斤/亩(商品量)、15.5公斤/亩以下,种养结合联系紧密,绿色生产模式广泛应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9%,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经营管理显著提高:生产经营体系完善,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主体力量,土地流转面积占比提升至64.3%,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增长至65%,先行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到5540家,利益联结关系有效建立,农民参加农民合作社比达到33.2%以上,探索成立“稻米”产业联盟,发挥优质特色产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在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对接市场、抵御风险、拓展增收空间等方面作用明显,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3.8万元。

支持保护持续增强:财政政策、用地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达到39.4亿元。

三、建设模式

聚焦现代农业“六化六强”高质量发展,探索以“生态复合、科智耦合、三产融合、企农联合”为模式,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科技+加工+品牌(营销)”全产业链发展升级,构筑“生态型、科技型、智能型、效能型”的现代农业发展动力,全局构建二三产业增值收益联农带农机制,建成一批绿色生态种养的大基地、产学研智协同的大科技,产业集群融合的大加工,显著提升全县农业质量强、生态强、装备强、“数字”强、主体强、链条强的现代化,有效运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机制。

——坚持生态复合,促进质量强和生态强的农业现代化

立足滨海生态环境优势和耕地资源基础,确保耕地面积145.26万亩不减少,耕地质量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提升至82%以上。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优良品种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体系,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全县稻米、小麦良种覆盖率提升至90%,农药、化肥减量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种养结合联系紧密,绿色生产模式广泛应用,农业资源利用高效,农业生产清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高效节水灌溉全覆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

——坚持科智耦合,促进装备强和“数字”强的农业现代化

科技、人才、设施、装备、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高度集聚,生产设施装备高度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全面提高。加快利用现代设施装备武装农业,全面提高生产设施化、机械化水平,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到95%,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00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以上。合理布局集中育秧育苗、农机具存放和维修以及农产品产地烘干、分等分级和初加工等服务配套设施。积极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远程控制管理农业生产。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农业农村全产业、全区域的信息化,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建成一批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鼓励技术专家在线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难题,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坚持三产融合、企农联合,促进主体强和链条强的农业现代化

加快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创新利益融合方式,加快构建产加销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加快建设风贮藏库、机械冷库、超低温贮运、气调贮藏库等设施,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大力发展网络电商。产业链条不断拓展,融合程度显著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取得新进展,如东如泰省级加工集中区产业优势进一步集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进一步提升,“如东大米”知名度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体系完善,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主体力量,土地流转面积占比达到64.3%,“十四五”期间新增龙头企业15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80家,县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达150家,形成龙头集聚、主体多元、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联农带农激励机制探索形成,利益联结关系有效建立,在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对接市场、抵御风险、拓展增收空间等方面作用明显,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达到3.8万元以上。财政政策、用地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资源要素更多向先行区集聚。

四、建设任务

优化实现路径,统筹推进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明确具体任务,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强化生态复合,推进农业标准化、绿色化,促进质量强和生态强的农业现代化

全域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打造农业绿色低碳产业链。全域实施按标生产,建设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全域推动质量追溯,建立严格的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动投入品绿色化,开展绿色种养生态循环试点,打造生态农场。

1.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划好划足永久基本农田,将永久基本农田情况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进行动态监管,并结合国土变更调查进行年度评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分期建设的原则,依法有序、统一标准、统筹资金、科学合理、连片建设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至2025年末,全县高标准农田占比不低于82%。打造宜机美丽景观农田,补齐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宜机化”改造同步实施。实施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统筹山水林田湖城乡系统治理,开展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公共空间治理,优化乡村国土空间格局,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融合城乡发展空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助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水环境整治相结合,加快河道整治,践行生态化规划设计,开展农田生态廊道建设,依托现有水利基础搭建微小湿地景观,恢复生物多样性。

2.建设标准化规模种养基地

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准生产,支持符合条件的主体开展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以产品为主线,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优质化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到2025年,建成80万亩优质稻米现代化生产基地和50万头规模化生猪保供养殖基地。大力推行统一良种供应、统一集中育供秧、统一机械化插秧、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收获、统一品牌打造的“八统一”管理,鼓励生产使用可降解农膜,推广机插秧和节氮节水栽培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使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科学技术,加快推进“两品一标”认证,建成一批集优质水稻、生猪品种、品牌和绿色生产、产业化开发为一体的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推进优质水稻、生态生猪绿色食品认证,增加绿色食品在“两品一标”中的比重。到2025年末,农产品优质化率达到75%,粮食种植全年亩产达到1100 公斤以上。

3.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场

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多模式生态农业,扶持养殖场建设以沼气工程为核心的无害化处理设施,扶持发展以畜禽粪便和秸秆为原料的生物有机肥加工,全面推广“猪—肥—粮”种养循环模式,到2025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以精准施肥为导向转变施肥方式,推进精准施肥,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力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优化丰富肥料配方、粪污循环利用等工作。推行科学整地、施用有机肥等科技措施。推进秸秆还田离田作业和综合利用、禁止秸秆焚烧。大力发展农牧结合互利模式,将农作物的花果、秸秆、叶片等作为畜禽饲料,畜禽粪便作为农作物有机肥还田利用,实现种植业和生态资源相互利用,提升资源化利用效率。形成以养带种,以种促养,构建结合紧密、经济高效、生态持续的绿色新型种养关系。

4.健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

加强产品质量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依托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预警通报应急体系,宣传、培训、诚信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如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制定《如东大米团体质量标准》《如东大米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等优势特色产业生产管理标准,全面保障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至2025年,“两品一标”认证面积占耕地的比重提升至29.5%,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100%。

(二)强化科智耦合,推进农业设施化、智慧化,促进装备强和“数字”强的农业现代化

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坚持以数字技术引领农业发展,推进农机装备提挡升级,创新数字田园、智慧农(牧、渔)场等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水平。

1.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高标准建设中江良种繁育基地,示范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技术,在对金香玉1号、武科粳7375、宁香粳9号、宁香粳11号等现有水稻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基础上,培育推广南粳9108、南粳5055、南粳3908、扬农稻1号、金香玉1号、宁粳8号等耐盐碱、高产量、抗倒伏水稻新品种,增强如东优质稻米产业竞争力。到2025年,培育新型优质水稻品种3个。充分利用栟茶4000亩耐盐碱水稻种植改良基地,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袁隆平团队搭建“耐盐水稻”品种研发合作平台,建成万亩片盐碱地稻作改良中试基地,示范“超优千号”“叁优一号”“双优2088”以及万胜优1263优势耐盐水稻品种种植,为东部滨海盐碱地地区耐盐水稻多品种种植作出先行先试的突出贡献。

2.建设智慧机艺融合基地

加强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兼顾引水、排水、蓄水、灌溉等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建设,有效实现节水灌溉、绿色灌溉、数字化灌溉等灌溉方式。推广稻麦精准栽培管理和智能控制技术,加快农业机械设备提档升级,鼓励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远程控制管理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物联网+”技术服务,推进标准化种养基地的智能化建设,加快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在稻麦生产领域的应用。到202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84.2%。

3.积极应用智能数字化场景

加快农业生产信息化运用,推进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应用,提升农产品技术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引导园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适合本地的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积极引进碧桂园、华为、腾讯等互联网技术开发龙头在农业领域示范应用项目落地,推广无人驾驶农机、智能巡田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高端复式机械应用,打造全省农业现代化“人工智能引擎”。推进牲畜禽舍自动化建设,建立全封闭式现代化种养殖舍棚,推动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远程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智能设备的应用普及和互联互通。

4.促进服务设施智能化转型

提升农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安全化水平,鼓励农业服务主体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应用智能化设备和建立数据平台,对农业生产过程、生产环境、服务质量、售后情况等进行精准监测与评估。依托如东喜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互联网+”设施农业智慧气象服务试验点,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整合已有各类资源数据,将生猪投入品管理、疫病防控与生产监测、市场监测、饲料供应管理、农业电子商务等内容逐步整合,打造辐射长三角地区的生猪产业大数据中心,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生猪价格形成中心、生猪市场监测预警中心。继续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开展益农信息社四项服务实现农业信息化延伸到乡村,对内融入各类农业公益服务,支撑信息精准到户、服务方便到村。

(三)强化三产融合,推进农业园区化、融合化,促进主体强和链条强的农业现代化

发挥园区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的优势,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科技研发、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主体在农业园区投资兴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

1.打造现代农业园区载体

打造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先行先试区(核心区)面积14400亩,聚焦“一主两特”产业,着力做强做大优质粮食主导产业,建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种粮一体化示范区、特色果蔬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农产品加工物流集中区与城乡融合发展型乡村振兴样板区。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规划区面积为8.5万亩,核心区面积为31475亩,筹划布局优质稻麦(元麦)和绿色蔬果两大产业集群,集约有序布点两大产业集群的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发展镇街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建设特色产业模式创新、科技水平领先、综合效益显著、生态环境一流的农业产业园区。

2.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

加快提升省级如泰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水平,继续培育丰利环港海藻、岔河农产品、洋口镇农海产品三个市级加工集中区。在外农打造一个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引导农产品加工向优势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至“十四五”末,建造2-3个10亿元级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个50亿元甚至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加工园)。加快实施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升工程,围绕水稻、生猪主导产业,联合江苏宝宝集团、绿之蓝米业、东盛米业、晨希米业、益康食品等加工龙头,建设粮畜产业链加工产业集群,实施粮饲加工、屠宰加工、食品加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立龙头企业带动、生产要素集聚、科研平台支撑、经营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农产品加工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建立全县经济增长驱动核心,打造全省百亿级农产品加工集群。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3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达到1.5∶1。

3.积极发展乡村电子商务产业

引进知名电商平台,借力发展农村电商,同时整合本地资源,自建生鲜电商平台,逐步减少经营中间环节。以如东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农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为载体,构建物联网商品流通平台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通“如东大米”优质粮食产品及冷鲜食品网络销售渠道。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以如东蔬菜加工出口示范区为核心的长三角农产品流通集散枢纽,建成集农产品展示、交易、冷链物流、仓储、加工配送、检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现代化物流园。不断完善全县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加快建设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依托越秀集团、益康食品、润宝肉类食品、雪之源食品等产业龙头,扶持规模生猪养殖基地建设产地田间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形成“生产+仓储+保鲜+销售”的模式,到2025年,全县新建或扩改建10个仓储冷链保鲜物流设施,规模超过20000吨。

4.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推进现代农业与服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特色旅游、生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围绕S334、S225、S223建设“三条乡村旅游景观轴”,鼓励沿线涉旅特色产业的布局,打造其成为如东城乡景观绿道和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廊道。充分发挥如东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加快推动小洋口乡村旅游集聚区、外农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项目、洋口港光伏电休闲渔场、黄海风情渔村、东湖农业公园、智慧农庄等精品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推动。积极推介“如东县四季古镇休闲临海度假二日游”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全国一流的“功能拓展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引进外部资本入驻乡村,建立村社企共建模式,以村庄田园风光、农家情趣、生态景观为亮点反向带动产业经济快速流通,实现三产深度融合、产村一体发展。

五、支持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陈雷同志任组长,农业农村局为牵头部门,领导小组下设推进专班。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责任到人、强化指导、开展协调,抓好先行区项目落地、资金使用、推进措施等具体工作。

二是细化清单落实。各工作推进小组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研究,配套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规划(意见)、具体政策措施、清单化任务。定期开展沟通交流,全力以赴完成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任务。

三是开展常态督查。发挥督导检查指挥棒作用,将先行区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将先行区建设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建立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实施台账管理,加大奖惩力度,确保既定目标任务不打折扣、有序推进。

四是全员宣传发动。充分运用全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工作对我县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挖掘梳理、推出一批可观可学的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典型做法、成功模式,营造全社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浓厚氛围。